近日,我们2025年第08期(总420期)“水产讲坛”在水产楼A座天辰报告厅举行,特邀Loo Say Chye Joachim教授作专题学术报告,报告题目为“控释包封平台——连接人类健康与水产安全的‘纽带’”。这场报告既饱含学术深度,又贴近产业实际,为在场师生揭开了“包封技术”破解水产养殖难题、推动行业向“高效、绿色、可持续”转型的神秘面纱。
报告中,Loo教授用通俗的语言解析了控释包封技术的核心优势:这项技术能通过纳米纤维、微纤维等不同载体,把药物、益生菌、营养素等对水产养殖有用的活性物质“打包好”——不仅能装得多、保存久,还能精准送到需要的地方释放。

Loo Say Chye Joachim教授作报告
针对水产养殖中常见的难题,Loo教授团队用包封技术给出了具体解决方案。比如传统水产饲料里的微量营养素容易流失,他们就用“喷雾干燥封装”的方法,把营养素包裹起来再和鱼粉混合,做成能浮在水面或沉在水底的功能性饲料。这样一来,鱼类能更好地吸收营养素,饲料利用更高效,养殖成本也随之降低,而且这种饲料还符合新加坡的相关标准,能放心规模化使用。
在鱼类抗病和促生长方面,团队从自然环境中筛选出能抑制常见水产致病菌的益生菌,同样用包封技术保护起来。这些益生菌即便经过饲料加工、储存,再进入鱼类胃部,依然能保持活性。把它们和有助免疫的姜黄素一起添加到鱼苗饲料里,不仅能让鱼苗存活率大幅提高,长得更快,面对致病菌时的抵抗力也明显更强。
而在水产繁殖环节,传统的激素注射容易让亲鱼应激受伤,甚至死亡。团队研发的“微胶囊化激素口服系统”解决了这个问题——把激素包在微胶囊里让亲鱼口服,效果和注射一样好,还能提高产卵量、受精率和鱼苗存活率,为大规模水产繁殖提供了更安全高效的新方法。
报告后的互动环节,师生们积极提问。Loo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,耐心解答,为大家提供了跨学科研究的新思路。

在场同学积极提问
马徐发教授在总结时提到,Loo教授的分享不仅让大家看到了包封技术改变水产养殖未来的潜力,更搭建了“材料科学”与“水产养殖”跨界合作的桥梁,为行业突破效率、安全、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提供了重要方向。

马徐发教授作总结
这场兼具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报告,让学界和产业界都看到了实验室技术解决实际养殖问题的生动案例,也为水产领域的创新研究注入了新的动力。
【背景资料】
Loo Say Chye Joachim(吕世财)博士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(NTU)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并兼职于环境生命科学工程研究中心(SCELSE)及李光前医学院,担任美国化学会(ACS)期刊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的副主编。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包封系统的设计与应用,致力于实现在农业食品、生物医学、环境工程以及制药等领域的缓释与靶向递送。已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(h-index: 64- Web of Science; 72-Google Scholar),参编3部专著,申请专利20余项,入选斯坦福大学2022年全球前2%顶尖科学家名录。2023年,获东南亚地区农业研究与研究生教育中心(SEARCA)区域讲座教授奖;2022年,获新加坡食品局科学卓越奖(水产养殖包封系统研发方面)。多项专利已实现成果转化,并成功孵化出两家企业。作为教育者,先后获得2011年和2016年的南洋教育奖(系级)、2020年的南洋教育奖(院级),并被授予“南洋教学卓越学院”院士称号。目前,还担任多项行政职务,包括工学院副院长(本科),以及新加坡化学工业理事会下属的ISO/TC 229纳米技术国家工作组(WG3)联合召集人。2021年,荣获“新加坡企业发展局与新加坡标准理事会表彰奖”。